第四百八十六章 胜负由他_大明第一贡生
奇书小说网 > 大明第一贡生 > 第四百八十六章 胜负由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八十六章 胜负由他

  可在朱佑樘听了,这番话却非常受用,这就是李荣跟别人的区别,在顺着皇帝意思上,不管你加上怎样的个人意见,皇帝都会觉得你「很还会办事」,相反遇到一些皇帝不爱听的,哪怕你只是稍微掺杂了一点意见,皇帝都会觉得你有僭越。

  朱佑樘点头道:「有功,是要赏赐。」

  随即朱佑樘环视在场大臣一圈,道:「不过如今言赏,还早了一些,要等西北战事平息之后再详细论定。秉宽啊,最近你要多费心了,虽然从京师到宁夏千里迢迢,消息传递不便,但以你料事如神的本事,很多事都可以提前预警,朝廷要仰仗你啊。」

  张周赶紧道:「陛下,臣何德何能,不敢居此重任。」

  朱佑樘笑道:「你不敢居重任,谁敢呢?」

  这既像是在问张周,也像是在嘲弄在场的大臣。

  虽然今天大臣对张周的反对声音很低,甚至只有谢迁出来调侃两句,但皇帝还是能觉察出那些传统文臣的意见很大,现在皇帝也就明说了,你们不服的可以站出来,认为可以替代张周的,也可以站出来。

  如果没有……

  那就闭嘴。

  「对了秉宽,你认为接下来,宁夏的战事将会如何推进呢?在诸位卿家面前,但说无妨。」

  朱佑樘最后好像又很理解在场大臣一般,眼看着满朝大臣都被蒙在鼓里,还让张周给众人注解一下。

  「回陛下,以臣认为,鞑靼此时士气低落,但鞑靼小王子绝对不甘心便如此撤出大明疆土,必定会劫掠于边关,再伺机北撤,各路人马应当通力协作,将其逼到进退无路的地步,形成合围之势。」张周分析战局。

  朱佑樘一听,双目都有些通红,差点要当众喊个「好」。

  因为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结果。

  如果能把鞑靼小王子和他的三万兵马一次给吞并,可算是他的终极梦想了,这样甚至都不用亲自领兵进草原了

  。

  李东阳道:「若一切真如蔡国公所言,鞑靼小王子领兵于大明疆土之内折戟沉沙,那鞑靼内部将会陷入动乱,未来数年甚至是十几年之间,鞑靼或已无与大明周旋之力。」

  朱佑樘笑道:「李阁老,朕要的不是剪除他们的羽翼,而是要彻底扼杀如豺狼一般的鞑靼人。朕也知要逮住鞑靼小王子这只狡猾的头狼并不容易,但事在人为,既是其主动来犯,主动投进陷阱之中,朕认为,不该错失这个机会。」

  李东阳继续道:「但陛下,此战在大明疆土内进行,或祸及百姓,若战事有所缺漏,将会威胁到关陇、平凉等处百姓的安宁。」

  朱佑樘面色随即不悦道:「如今已经防备严密了,还要怎样?难道要朕御驾亲征吗?或者李阁老有更好的方略?」

  李东阳没想到,自己不过只是提醒皇帝,例行公事一般的奏言,都能惹来皇帝如此强烈的意见反馈,他也只能住口不言。

  「好了。」

  朱佑樘一锤定音一般道,「此战尚且还在进行中,今日奏捷,只是给大明军民提振一下士气。西北各处的防范,还有何缺漏之处,粮草等调运还有何困难,诸位卿家可以畅所欲言,朕要的是全盘的胜利。」

  马文升道:「或可由大同出兵一路,扰乱于鞑靼后方。」

  以马文升的意思,要给鞑靼后方制造一点压力,而有这能力的,自然是先前已经多次横掠草原的王守仁。

  朱佑樘却抬手打断了马文升的话,显得很果决道:「行军调遣之事,朕自有论断。朕会再酌情与诸位卿家商议……」

  朱佑樘差点想说,你们就提供一下后勤补给的意见就行了,至于如何调兵,你们不用提,朕也不会听,毕竟有秉宽在。

  说完又觉得不妥,才说再酌情商议。

  商议个屁。

  朕不听秉宽的,也不会听你们的,难道朕没脑子?

  这种时候,听你们的,最后战局不尽如人意,那到底是谁的责任?

  朱佑樘本意也是要以张周全面来主持这场战事,以兵部作为主导,他也并不认为,这会马文升这个吏部尚书就有资格去干涉西北的军务。

  朝议结束。

  不出任何意外的,张周在一众人羡慕妒忌恨的凝视之下,随朱佑樘一起往乾清宫商议事情去了。

  君臣有重要的军机大事要内廷密议,不跟大臣做商议……这种事换了以前,必定会有很多人跳脚,但换到现在……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几年到底发生过什么,也明白张周对于大明军政的不可或缺。

  「刘阁老,这一战,您看能接着胜吗?」

  户部尚书佀钟走到刘健面前,声音低沉问了一句。

  本来刘健还在跟马文升谈及有关吏部京察之事,听到此话,侧目看过去。

  刘健没说什么,谢迁笑盈盈道:「胜了是张秉宽的功劳,败了也是他的责任,不挺好吗?」

  甩锅甩得一流。

  佀钟道:「户部今年用在河工上的钱粮,比往常年少了很多,只怕陛下有意要在边镇用兵,这么下去只怕是……」

  「有事可以往上提。」谢迁道,「河工乃立国之本,这中原之地的百姓可都看着,不用在河工却用在军政上,这就是穷兵黩武的先兆。儒法立国,这就是舍本逐末。」

  「还要提?」

  佀钟皱眉。

  在佀钟这样新贵来说,他们以为现在文臣秉承的是绥靖姑息的原则,大概是不去跟张周硬碰硬,不要去挑战皇帝对于军政大事的热衷。

  好像一切都是可以妥协的。

  但现在谢迁也明确说了,儒官的原则是不能废的,该强硬还是

  要强硬。

  刘健冷冷道:「若真乱了国之根本,大明将会走向衰亡,这是仁人所不忍见。战场上也无百胜之将,更何况有人自来未曾在疆场立功,莫非他真有神助不成?」

  言外之意,张周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。

  君臣的和睦,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?

  谢迁笑道:「难免会想到万岁山上的毓秀亭,铮臣之道在于久持,而佞臣之道在于时宠……花无百日红啊。」

  佀钟听了这话,心情很古怪。

  他很想说,能把张秉宽简单归结是个「佞臣」吗?从哪看出来他「佞」了?跟皇帝关系是近,但问题是……

  大明目前看来也是离他不了啊!

  可现在内阁都奠定基调还是要跟张周争,那他这个作为传统派系的文臣,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上冲,除非他准备跟传统派系对立,而这是他这样根基不稳固的新贵所不能承受的。

  他还需要刘健等人在朝中给他顶着,毕竟他很清楚户部是皇帝下一个要收入囊中的六部衙门。

  乾清宫内。

  朱佑樘跟张周对面而坐,君臣之间毫无嫌隙,而朱佑樘也没有过多去谈论宁夏的战事,而是跟张周闲话家常一般,谈及朱厚照教育方面的事情更多。

  但总归,朱佑樘还是忍不住要提到边疆之事。

  「以目前所知,朱晖进兵河套之后,畏畏缩缩迁延不进,陕西监察御史、提刑按察使司已多番上奏参劾他,连军中一些将领都看他不过眼,在军中更是横行无忌,河套之地冒功请赏……要不是现在战事未休,朕很想把他拿回来,好好问罪。」

  朱佑樘提到朱晖,恨得牙根痒痒。

  张周想说,不是我导致这货如此,而这货本身就是如此,不然的话也不至于保国公的爵位他只继承了一代,下一代就只能继承个侯爵了。

  矮子里拔高,大明旧勋臣谁也没比谁强,这会去计较谁更牛逼……毫无意义。

  张周道:「陛下,只要保国公还能把住各要塞道口,问题便不大,这一战还是要看宁夏巡抚杨一清和宁夏总兵官郭鍧的,此二人才是取胜的关键。」

  朱佑樘问道:「那要是杨一清发现保国公未能全力进兵,他自己也畏缩了呢?」

  「不会的。」张周在这点上,对杨一清倒是有几分自信。

  旁边的萧敬提醒道:「蔡国公,您莫非忘了,头年里,这位杨巡抚好像也并未跟鞑靼小王子有实质的交兵,却还是仰仗于安边侯与之周旋。」

  张周有意留心朱佑樘的反应,从朱佑樘没怪责萧敬便知道,萧敬这话,明显也是传达自朱佑樘平时的担忧,或者说是朱佑樘在他们面前表达出的隐忧。

  在这一战之前,杨一清的确不是什么「正面角色」。

  皇帝对杨一清这样本身就不属于张周派系的人,是充满了怀疑的。

  张周道:「鞑靼如今所犯的,到底是宁夏之地,若后续战事不顺,即便宁夏官军在花马池一战中取胜,也难以掩盖兵败之实。对于保国公来说,此战可胜可不胜,只要鞑靼撤兵便可,哪怕是被鞑靼人掳劫了人畜,他也可以推卸责任。」

  「但对于杨一清和郭鍧等人来说,是责无旁贷,对他们而言是无退路的。而且以臣对杨一清的了解,这点担当他还是应该会有的……且他应该懂得审时度势,知道此战中,进比退所取得的战略意义更大。」

  这番话,张周就是全然出自对历史的了解,靠历史来总结杨一清是什么人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9qishu.cc。奇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9qish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